*四虎影院

中国人民大学蒲国良教授来我院讲学

2016年12月3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求真讲坛第68期在六教叠412举行,中国人民大学蒲国良教授做了主题为《从乌托邦到中国梦: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视域下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为本学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课程系列讲座第叁讲。我院部分老师、研究生、访问学者共50多位师生聆听了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贵清教授主持。

讲座第一部分,蒲国良教授以“如何看待世界社会主义500年”为切入点详细梳理了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生与历史发展脉络。蒲国良教授认为,1516年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的发表可以视为近代社会主义思想诞生的标志。在16—17世纪的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出现了正在形成中的无产者反抗早期资产者的斗争,其理论表现形态是以莫尔为代表的早期乌托邦思想。18世纪后,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政治统治进一步扩展而来的是社会危机的空前加剧。在此背景下,欧洲出现了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社会主义创始人”的叁个伟大的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蒲国良教授分析道:进入19世纪,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政治力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但乌托邦社会主义已经无法为他们提供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乌托邦社会主义的扬弃与超越,促成了社会主义由乌托邦到科学的转变。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讲座第二部分,蒲国良教授简要回顾了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演进过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列宁领导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壮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在蒲国良教授看来,不能忽视与共产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平行发展的社会党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在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党按照其民主社会主义理念,对各所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进行改造,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蒲国良教授特别强调: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了空前挫折,但它并没有改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总趋势。与苏东社会主义遭遇挫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浴火重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的沃土,给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讲座第叁部分,蒲国良教授结合自身长期以来的理论思考,重点阐述了世界社会主义视阈下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维度。其一,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维度去考察,作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二,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维度来看,在当代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将同当代资本主义长期和平共处、和平竞争的社会主义。其叁,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从来就不只一家,而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流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待各种社会主义思潮,需要有全球化的视角,吸收和借鉴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中的合理成分,才能成为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引领者。其四,从特色社会主义的维度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社会主义理念不断现代化、本土化、民族化的过程,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的过程。

讲座结束后,肖贵清教授对本次讲座作了精彩点评:蒲国良教授在短短两个小时之内围绕“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生与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演进”和“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看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等问题,向在场师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感悟,传递了前沿的学术思考,讲座内容丰富,讲述深入浅出,富有理论旨趣,进一步加深了师生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

主讲教授介绍

蒲国良,1966年生,河南省柘城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当前主要从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苏联政治与社会发展史、中苏关系史、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等领域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