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虎影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第一次新生读书会举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第一次新生读书会举行

9月22日晚,202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新生在善斋107教室举行本学期第一次经典文献读书沙龙。学院助理教授李戈老师、陈晓仪老师参加读书会。


首先,李戈老师介绍了读书沙龙的具体日程安排和阅读书目,并与同学们分享了举办经典文献读书沙龙的现实考量。硕士新生具有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转变学科思维的现实挑战,博士新生则面对着博士资格考试的严格要求,因此举办经典文献读书沙龙有利于帮助同学们尽快进入研究者的角色之中,更深层次地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历史问题。

李戈老师围绕认识和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叁种代表性话语展开分享。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并没有站在体系化的角度去定义“何为马克思主义”,而是在与错误思潮的激烈斗争中,通过否定性的方式描述马克思主义的限度与边界。恩格斯则完成了最初马克思主义的体系化工作,他在《卡尔·马克思》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初步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阐明了两个伟大发现和两大规律的具体内容,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最核心最精髓的部分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反杜林论》则具备了从叁分法角度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雏形,通过对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叁个部分的阐释架构起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但是学界普遍认为这并不是恩格斯主动的写作,而是在与欧根·杜林的论战中力图批判其庸俗化错误观点而采取的便利之举。

苏联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叁个来源和叁个组成部分》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从纵向的时间线索切入,将马克思主义放置在历史坐标之中深入探寻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式发展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文,从马克思辉煌人生的科学评价、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深刻解读、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的界定叁个方面展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经典诠释。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中的学问,而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针对当时当地的问题所作出的科学回答,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精神旗帜,并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这对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重要启示,也帮助我们建构起接地气、具有中国问题导向的马克思主义观。



最后,李戈老师介绍了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具体方法。首先,要原原本本地读,不能通过对二手文献的梳理堆砌就误认为自己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而是应该不带有任何偏见,认真细致地阅读经典文献。其次,要成体系、有脉络地阅读,要注重每一原着篇目的四条基本线索,运用文本群的方式进行联动学习,从而建立对经典文献的深刻认识。再次,立足中国立场和中国国情,带着问题阅读,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寻找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回答和思考。最后,要善于引入跨学科视野,更好实现文本与文本、文本与现实之间的对话。



李戈老师的分享帮助同学们初步理解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阅读经典文献的科学方法,提示同学们要通过对于经典文献的阅读打通文本与现实的界限,在思考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术能力,更好地完成由学习者向研究者的身份转变。李戈老师希望大家在参与读书沙龙的过程中,不仅要负责好每次的导读工作,而且要将学习成果落在口头和笔头,形成更有有效的学习方法。本次经典文献读书沙龙在掌声中落下帷幕。


本学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的读书沙龙由学院助理教授李戈老师和陈晓仪老师指导,主要围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献展开,力图通过同辈分享、教师点评、自由讨论等环节帮助同学们建构起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理的基本框架,进一步培养经典文献的阅读能力和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从而立足中国化的站位,深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系列读书沙龙活动能够帮助同学们在集体性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同辈的学术旨趣以及相关研究方法,跳脱出单向研究的狭窄视野,从而实现思想的交汇和共同的成长。


图文触王嘉和

排版触薛添仁

编辑触何慧

审核触邓喆、车宗凯